一、基本情況
桂林市陽朔縣福利鎮忠和村位於福利鎮東北部,距福利鎮集鎮3公裏,福興公路貫穿全村委,是縣城通往貴廣高速鐵路陽朔站的必經之路。轄頭壩、拱橋、車田、水寨、鳳凰、社崽厄、山尾、羊角山8個自然村,共有人口990戶3919人。設有1個黨總支部,下轄7個黨支部,80名黨員。全村耕地麵積4207畝,現有集體經濟項目3個,年集體經濟收入18萬元。我村多次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模範村委員會”,2020年被評為自治區級“五星級黨組織”。
忠和村史館,位於忠和村公共服務中心一樓,建於2017年11月,由3間舊民居改建而成,占地麵積60餘平方米,館內的展覽麵積共40平方米。村史館牆麵裝飾成土灰色,門、窗周圍及房的四角用水泥、白灰勾勒出青磚圖樣,與房頂灰瓦渾為一體,質樸的建築樣式,讓人一下子有“鄉愁”的味道。村史館陳展采用篇、節形式,分為“忠賢之士,和諧人文、村遺古韻、史存風物、館藏丹心”五個篇章,篇下設村情概況、村名由來、村級組織、曆史沿革、曆史遺跡、姓氏文化、農業發展、文化教育、家鄉變化、傳統產業10個小節,按順序分布於8個牆麵上,圖文並茂,從不同角度介紹忠和村的情況。館內展示的實物共200餘件,都靠牆擺放,正對大門依次擺放著3個古物件展示櫃。
忠和村史館,承載了家鄉經曆風雨滄桑、布滿歲月的痕跡,是我們村的曆史文化聖殿、是民約村治的一個有力見證,也是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土文化傳承的創舉。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和宣傳,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以人為本,明確主體。明確和強化鎮黨委政府及村級組織在村史館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及紮根農村的優秀基層幹部和反哺家鄉的企業家等新鄉賢的引領作用,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走訪老前輩等方式,積極動員“三老”人員、黨員和廣大群眾為村史館的建設獻言獻策,捐贈有曆史價值的文獻資料和實物,通過實際行動,傳承現存曆史文化,記錄本村鄉風鄉俗、名人賢士。二是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綜合各方意見,統籌規劃,製定忠和村史館建設方案。明確村史館建設意義、建設原則、設計風格、建設具體內容。根據具體方案“選好址,籌好錢,請好人”,聘請三位懂鄉風民俗的專家學者,精心設計能展示本村人文曆史、農村生活變遷等內容的實物展陳及圖文影像資料,做到圖片、文字與實物有機結合,展板、展櫃、燈光等基本設施齊全,把村史館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二)堅持黨支部的領導,掛圖作戰,加快建設步伐
一是堅持黨支部領導,開好村兩委班子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繼續激發人民群眾建設村史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百姓發表意見指出建設過程中的不足,綜合考量,及時調整方案,杜絕形式大於內容,本村特色少,全國通用的多,老百姓去看內容少,幹部看的多的現象。二是按照忠和村史館建設方案設立時間表、作戰圖,明確分工,實行項目周報製度,對建設情況、工作進展進行公開,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三)製定管理方案,加強日常更新與維護
一是製定使用管理方案。村史館建成後,由村“兩委”具體負責管理,選派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熟悉本村情況的工作人員專職或兼職負責日常管理,選拔培養村史館講解員,充分發揮場館的教育作用。二是加強日常更新與維護。繼續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不斷地挖掘本村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以微觀的生活細節記錄百姓民生,不斷豐富忠和村的故事,做好展館內容的更新和物件的維護,讓村史館成為曆史專家的研究素材、當地百姓的拚搏見證、各方遊客的教育課堂、歸鄉遊子的情感共鳴。三是緊密結合紅色旅遊資源,堅持與基層黨建工作結合。開辟基層黨建工作新陣地,實現忠和村曆史文化資源和黨建資源的共建共享,打造黨員教育的基地,充分發揮村史館“存史、資政、育人”的積極作用,把村史館建成記錄曆史、傳承文化的“博物館”,留住鄉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體驗民俗、發展旅遊的“精品店”,為美麗鄉村建設增光添彩。
三、村史館建成的效應
(一)激發農村廣大群眾對美好家園的榮譽感、歸屬感,提升鄉村凝聚力
村史館建成後,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和親和力,激發了村民愛家鄉、愛集體、憶過往、惜當下的故鄉情懷。讓老百姓看得到家鄉的發展及黨在建設發展農村過程中的作用和功績,提高老百姓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培養對家鄉的自豪感,從內心認同黨的政策,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實,也讓年輕一代人更加緊密的團結在黨的領導下,為建設家鄉做出貢獻。
(二)記錄農村的文化變遷,豐富本土文化曆史內涵,傳承老一代人的精神與技藝
一個村,一部史,忠和村史館中的陳列物件、非遺內容,以及對本村地理、曆史、經濟、風俗、物產、人物等的詳細記載,不僅理順了村域的發展軌跡,也承載了忠和村“看得見的鄉愁”。在這裏,一段段曆史被重新挖掘,一個個即將消失的風俗也被記錄下來,通過收錄其中反映農村生產情況和生活趣事的民間諺語、婚喪習俗、民間傳說和曆代人物等,將傳統文化收集整理其中,極大豐富了本土文化的曆史內涵,也詳細記錄了農村的文化變遷。如今的村史館,讓曾經的曆史故事重新走進當地百姓的生活,是留住鄉愁、弘揚民風和保持傳統的有益載體。
(三)為村級旅遊業增添新的血液,讓村史館人氣“旺”起來,展品“活”起來,實現經濟效益
村史館不僅是文化觀光點、民俗體驗點,也是文化價值與經濟產業連接點。以村史館為載體,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文化保護等開展活動,將村史館納入紅色旅遊、民俗風情遊等線路,采取“村史館+旅遊”“村史館+民俗”的運營模式,引導村史館與社會力量合作,帶動旅遊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豐富基層文化生活。
四、今後工作的方向
(一)要加強村史館的管理及內容更新和維護工作。
村史館的建設不是一次性工程,一方麵要製定村史館管理辦法和保護製度,選派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熟悉本村情況的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管理,鼓勵動員本村老黨員、老教師、老戰士、老模範等參與管護,確保村史館正常運轉。另一方麵要繼續組織村民們積極參與,也可以通過線上讓外地群眾參與進來、擴大宣傳麵,要繼續挖掘本村的人文曆史鄉土文化,做好內容更新和維護工作,做到與時俱進,更好的延續鄉村文脈,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和鄉村振興。
(二)在“建好”的基礎上,多在“用好”上做文章
一是以村史館為載體,開展“知家鄉、愛家鄉”等係列主題教育活動,增強村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引導村民在今昔對比中憶苦思甜,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開創美好未來,爭做鄉村振興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二是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不僅僅是在市級範圍內其他鎮村的觀摩學習,要把村史館打造成重要的紅色旅遊景點,做好周邊旅遊產品的開發,增加村史館的人氣,實現經濟效益。三是把村史館作為鄉村活動主陣地,以村情村史為內容,組織學生和文藝愛好者,常規性地策劃開展詩詞、書法、攝影等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讓創建起的村史館走得更遠、在群眾的心中走得更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