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鄉村史誌文化建設現場交流暨鄉村史誌編修專題培訓會現場。陽行權 攝
2020年,自治區地方誌辦將桂林市臨桂區作為鄉村史誌文化建設工作試點。桂林市臨桂區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了中庸鎮泗林村村史館、穴田村史館,四塘鎮曆史文化館、下舍裏村史館, 五通鎮新寨村史館。圖為四塘鎮曆史文化館。柳玉秀 攝
廣西新聞網桂林10月16日訊(記者 覃雄 樊成甫)傳承鄉村曆史記憶,助力八桂鄉村振興。10月15—16日,全區鄉村史誌文化建設現場交流暨鄉村史誌編修專題培訓會在桂林市臨桂區舉行。此次培訓會旨在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村史誌編修,切實加強名鎮名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充分發揮鄉村史誌文化在鄉村振興的鑄魂作用。自治區地方誌係統、住建係統、村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會議。
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先明,自治區地方誌辦公室市縣誌工作部副部長柳玉秀,原安徽省地方誌辦公室編纂處處長王暉分別以“中國鄉村發展的百年探索”“廣西鄉村史誌編修的現狀及對策”和“鄉村史誌編修實務”為主題,進行現場授課。桂林市臨桂區政協、臨桂區地方誌辦公室、陽朔縣福利鎮忠和村代表作經驗交流發言。與會人員現場觀摩學習了臨桂區中庸鎮、四塘鎮的村史館建設經驗。
以廣西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以鄉村史誌編修和村鎮史館建設為切入,組織推進鄉村史誌文化工程建設,為八桂鄉村振興“尋根”“鑄魂”,既是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誌服務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行動,對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新風,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提振鄉村精氣神,助力、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5月,廣西已出版鎮村史誌154部,另有30多部已完成初稿或啟動編纂。以鄉村史誌文化建設工程為切入,引導各地健康有序推進鄉村史誌編修和村鎮史館建設,具有特別的意義。
會前,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印發了《廣西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史誌文化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此指導推進全區史誌文化建設各項工作,以廣西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以鄉村史誌編修和鎮村史館建設為切入,以傳承和搶救鄉土曆史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為方向,整合資源,統籌推進,以點帶麵,分類實施,為廣西鄉村振興提供“誌力”支持。總體目標是“十四五”期間,指導推進全區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史誌編纂工作,編纂出版首批《廣西曆史文化名鎮誌》《廣西傳統村落誌》係列叢書,建成一批特色突出的鎮村史館,助力廣西鄉村文化振興。
《實施方案》的三大主要任務是:指導廣西現有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開展名鎮(名村)誌編纂;鼓勵並指導條件成熟的非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非傳統村落開展鄉村史誌(含鄉鎮誌、街道誌)編纂工作;支持條件成熟的鄉鎮、村落,依托鄉鎮文化館、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鎮村史館。
自治區地方誌辦公室將會同住房城鄉建設廳及有關方麵專家,研究出台《關於實施全區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史誌文化工程的指導意見》,規範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史誌編修及鎮村史館建設;各縣級地方誌工作機構要結合本地實際製定編纂計劃,明確總體思路和實施步驟,並向各設區市地方誌工作機構、住房城鄉建設局備案;自治區每年將分若幹批次組織開展對鄉鎮村誌主編、主筆及修誌人員的業務培訓,指導各市、縣結合本地實際組織開展不同層次的業務培訓;鄉鎮(街道)誌、村誌完稿後,要由主持編纂的機構在縣級人民政府地方誌工作機構指導下進行審查驗收。
鄉村史誌文化建設,是需要各方參與的“合奏曲”。廣西將以我區住建部門認定的68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657個傳統村落為重點,有組織地開展鄉村史誌文化建設,以點帶麵,促進全區鄉村史誌文化建設紮實推進;廣泛發動民間龐大的修誌大軍,深入挖掘潛藏各地的寶貴史誌資源,提煉並激活體現八桂特質、八桂風格、八桂形象的曆史元素及文化基因。
活動由自治區地方誌辦公室、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廣西桂學研究會、桂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臨桂區人民政府承辦,廣西地方誌協會協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