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
據考古發現,今廣西地域早在80萬年前就有原始人類繁衍生息。百色舊石器遺址是廣西已發現距今年代最早的遺址,出土的百色手斧距今80.3萬年。約在5萬年前,今廣西境內古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6000年前,境內古人類逐步走出岩洞與河穀,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出現原始農業、畜牧業和製陶業。典型的古人類遺址有百色舊石器遺址、柳江人遺址、柳州白蓮洞遺址、桂林甑皮岩遺址等。1981年5月1日,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為廣西柳州白蓮洞遺址題詞:“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古人類學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廣西區域納入中央王朝版圖,分屬桂林郡和象郡。由於連接湘江和漓江的靈渠通航,當時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廣泛傳入,極大地推動了廣西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秦末漢初,今廣西區域屬南海尉趙佗割據嶺南而建立的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在今廣西區域設置蒼梧、鬱林、合浦3郡。其時,合浦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靈渠—合浦成為中原至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陸路通道。
東漢時期,原為監察區的交趾刺史部改設為交州(曾治廣信,今梧州市區),成為統轄今廣西和東至福建廈門,西到雲南河口、南至海南和越南峴港、北達貴州榕江的統一的一級政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今廣西區域隸屬不斷更替,先屬吳,其後歸於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政權。
隋滅陳後,先後在今廣西境內設寧越、永平、合浦、鬱林、始安5郡85縣。
唐初,今廣西大部地域歸屬嶺南道的桂、容、邕三管節製。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並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兩道節度使,這是廣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之始。唐代以降,統治者對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羈縻政策,以保持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穩定與發展。唐代廣西經濟、文化有較大發展,出現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鎮。
五代十國時期,楚與南漢長期爭奪今廣西地域,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宋初,今廣西大部地域屬廣南路。至道三年(997),廣南路析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大部屬廣南西路,廣西之名源於此。其時,廣西經濟社會有較大發展,錫、鉛產量在全國位居前列,苧麻織品質量上乘,邕州橫山寨、永平寨和欽州三大博易場成為當時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集鎮,梧州元豐監成為江南六大鑄錢監之一。然宋代廣西境內兵事不斷,既有區希範、儂智高、李接反宋,又有熙寧八年(1075)交趾入侵,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元朝,廣西屬湖廣行中書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置廣西行省,為廣西設省之始。廣西政區實行省、路(府、州、司、廳)、縣製,奠定了今廣西政區的基礎。元代在羈縻製度的基礎上,正式建立土司製度。
明洪武年間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成為當時13個布政使司之一。明代以後桂北地區為廣西所轄,欽廉等沿海地區改隸廣東。明代土司製度達到鼎盛期。明代是封建社會廣西經濟開發較有成效的時期,耕地麵積明顯增加,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細致,以合浦大士閣、容縣真武閣為代表的建築藝術達到較高水平,文化教育與中原地區的差距日漸縮小。
清初,廣西兵禍連年,先是南明永曆政權反清與瞿式耜、李定國抗清,繼後有廣西將軍孫延齡起兵追從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隨著社會的逐步恢複穩定,廣西城鎮商業、農業、手工業、教育文化事業等日漸繁榮。農業方麵,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日臻成熟,大量陂、堰、塘、渠的修建和翻筒水車普遍使用,田地大量增加,連山區亦開辟出梯田、衝田等。文化藝術方麵,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劇、彩調劇等民間戲劇逐漸流行。清代,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土司製逐漸衰落,至民國終結。清中期後,天地會勢力在廣西發展迅速,民眾反清情緒高漲。鴉片戰爭爆發後,廣西反帝反封建鬥爭形成高潮。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天地會的反清起義也在各地勃然興起。其時,民眾和西方教會的衝突日益加深。1856年,法國借口廣西“西林教案”悍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麵對法國侵略,廣西軍民奮起抗擊,在陸路戰場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清末,由於帝國主義強國的經濟入侵,廣西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加速破產,人民日益貧困,社會陷於動蕩。
辛亥革命爆發後,廣西革命黨人先後組織柳州、潯州起義,並宣告廣西獨立。但勝利果實被軍閥陸榮廷篡奪,形成獨據一方的舊桂係軍事集團並開始大批屠殺革命黨人,破壞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1921年,孫中山發動援桂討陸戰爭,瓦解舊桂係,成立由馬君武為主席的省政府,但省政府的實權被廣東軍閥陳炯明所控製。1922年夏,陳炯明命粵軍主力撤出廣西,馬君武去職,廣西陷入自治軍之亂。此時,以李宗仁為首的舊桂係中下級軍官借助廣東革命陣營的力量,乘機形成新桂係集團。1925年,新桂係逐個擊破舊桂係勢力,徹底瓦解舊桂係,執掌廣西大權。
新桂係發展初時支持國共合作。這一時期,廣西革命運動出現新的局麵,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廣西地方組織在梧州首先建立。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新桂係追隨蔣介石開始清黨反共,廣西的革命和工農運動轉入低潮。但隨後的蔣桂矛盾又給了廣西革命轉機。1929~1930年,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李明瑞、陳豪人等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軍主力北上後,根據地於1932年喪失。堅持鬥爭的共產黨人和革命武裝轉戰右江中下遊和滇黔桂邊區、中越邊境等地區,開辟和恢複遊擊區,在新桂係統治區域開展隱蔽鬥爭。
新桂係統治廣西時期,為鞏固其統治基礎並實現問鼎中央的野心,曾大力開展以軍事、政治建設為核心的“四大建設”,以保持其在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性和軍隊的戰鬥力。暫時的休養生息給廣西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近代工農業、文化教育事業等有較大發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新桂係利用民眾抗日救國的熱情迅速壯大自己,在與廣東軍閥陳濟棠聯合發動兩廣事變後,形成兩廣割據局麵。然頻繁用兵耗費巨大,造成人民負擔沉重,社會矛盾尖銳。
全麵抗日戰爭爆發後,廣西於1939年和1944~1945年兩次被日軍大規模入侵,大部地區淪陷,中心城市和交通幹線地區遭到瘋狂掠劫,經濟凋敝。抗戰勝利後,新桂係追隨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在廣西實行“三征”暴政,加強軍事統治,社會矛盾迅速激化。中共廣西各級組織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領導開展敵後武裝鬥爭,遊擊戰爭擴展到97個縣。1949年11月7日,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廣西戰役。在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配合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12月11日將紅旗插上鎮南關,標誌著廣西全境解放。
1950年2月,廣西省人民政府在南寧成立。從1950年冬開始,廣西分批開展土地改革。1951年5月,廣西全省匪患基本消除,社會秩序全麵恢複。1952年底廣西國民經濟恢複任務完成。1954年5月,廣西土改工作全麵完成,翻身農民分得田地,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廣大農村社會風貌得到根本改變。1953~1956年,通過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全省初步建立。經濟社會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後,廣西集中力量發展工農業,國民經濟快速趕上全國發展步伐。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betway必威官网成立的決議。1958年3月5日,betway必威官网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告betway必威官网成立。北海、欽州等北部灣沿海地區經過50年代兩次劃進劃出,至1965年明確劃歸廣西。1978年起,將12月11日(百色起義紀念日)定為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進入民族團結進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的曆史時期。
【地理】
位置與麵積 betway必威官网地處祖國南疆,位於北緯20°54′09′′~26°23′19′′,東經104°26′48′′~112°03′24′′之間。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廣西區位優越,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行政區域土地麵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麵積約4萬平方千米。
地勢 地處中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麵。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穀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盆地邊緣多缺口,桂東北、桂東、桂南沿江一帶有大片穀地。
地貌 廣西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特征是:盆地大小相雜,山係多呈弧形,層層相套,丘陵錯綜。地貌按類型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四種。其中山地麵積14.68萬平方千米,占62.05%;低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最大,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桂北和桂中等;中海拔(1000~3500米)山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北。丘陵麵積3.43萬平方千米,占14.49%;低海拔丘陵麵積最大,超過80%的低海拔丘陵分布在桂東、桂南和桂西;中海拔丘陵麵積最小,分布在桂西。平原麵積3.39萬平方千米,占14.33%;低海拔平原麵積最大,連片集中分布在桂東、桂南、桂西等;中海拔平原麵積次之,分布在桂西。台地麵積2.16萬平方千米,占9.13%。由低海拔台地構成,主要分布在桂東和桂南,占廣西低海拔台地的79.54%,桂西地區低海拔台地不到5%。
山係 受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廣西山脈多呈弧形。山脈盤繞在盆地邊緣或交錯在盆地內,形成盆地邊緣山脈和內部山脈。盆地邊緣山脈從方位上分:桂北有鳳凰山、九萬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東北有貓兒山、越城嶺、海洋山、都龐山和萌渚嶺;桂東南有雲開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等;桂西為岩溶山地;桂西北為雲貴高原邊緣山地,有金鍾山、岑王老山等。內部山脈有兩列,分別是東北—西南走向的駕橋嶺、大瑤山和西北—東南走向的都陽山、大明山,兩列大山在會仙鎮交會。盆地邊緣山脈中的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嶺南最高峰。
水域 廣西水麵麵積為5100平方千米,水域類型主要有河流、水渠、湖泊、水庫、坑塘、海麵。河流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係。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麵,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以紅水河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係。單條長度500米以上的河流總長度為16.98萬千米,單條長度500米以上且寬度3米以上的水渠總長度為2.66萬千米,單個麵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水庫總麵積為2600平方千米。
海岸與島嶼 廣西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全長1629千米。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其中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穀型海岸,欽州、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沿海有眾多島嶼,其中潿洲島麵積最大,達24.7平方千米。
淺海與灘塗 0~20米的淺海麵積6488平方千米。灘塗麵積1000多平方千米,軟質沙灘約占灘塗麵積的90%。北部灣近海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多在20~50米之間。
摘自《廣西年鑒(2019)》
【環境】
2018年廣西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1.6%,較上年上升3.1個百分點,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較上年下降。降水pH值略微降低,酸雨頻率有所上升,城市酸雨汙染整體水平重於2017年。廣西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較上年有所提升,湖庫水質總體保持優良。地級和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源達標率、水量達標率較上年均有所提升。近岸海域國控點位一、二類海水比例和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均與上年持平。城市區域聲環境、道路交通聲環境、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電離輻射水平保持穩定,環境電磁水平總體良好。
大氣環境 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對廣西14個設區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6項汙染物進行評價,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河池和崇左6個設區市空氣質量達標,占42.9%,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與上年持平;其他8個設區市超標,占57.1%。全自治區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14~4.13,廣西平均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74,比上年下降0.14個指數。全年14個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8%~95.3%。有2個設區市的優良天數比例為95%~100%,8個設區市的優良天數比例為90%~95%,3個設區市的優良天數比例為85%~90%,1個設區市的優良天數比例為80%~85%。全年14個設區市SO2年均濃度為8~237微克每立方米,廣西SO2年均濃度為13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1%。14個設區市NO2年均濃度為15~35微克每立方米,廣西NO2年均濃度為22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3%。14個設區市PM10年均濃度為46~65微克每立方米,廣西PM10年均濃度為57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14個設區市PM2.5年均濃度為27~41微克每立方米,廣西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14個設區市CO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濃度為1.2~1.6毫克每立方米,廣西CO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平均濃度為1.4毫克每立方米,與上年持平。14個設區市O3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濃度為106~141微克每立方米,廣西O3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平均濃度為128微克每立方米,與上年持平。
酸雨 城市酸雨汙染平均水平較上年略有加重。14個設區市降水酸度pH值年均值範圍為5.06~6.78,廣西平均值為5.54,比上年降低0.12個pH值單位。14個設區市酸雨頻率範圍為0~69.0%,廣西年平均酸雨頻率為19.5%,比上年上升3.4個百分點。酸雨城市比例為42.9%,比上年上升14.3個百分點。
水環境 主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全自治區51條主要河流97個斷麵中,90個斷麵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Ⅲ類標準,水質優良比例為92.8%,比上年上升2.1個百分點。廣西獨流入海水係主要河流有南流江、九洲江、北侖河、防城江、欽江、大風江、茅嶺江、西門江、南康江、白沙河和武利江。屬獨流入海水係的欽江、白沙河2條河流年均水質均為輕度汙染,南流江為中度汙染,其他河流年均水質均為達優良。2018年按水質評價,大王灘、西津、青獅潭、平龍、武思江、達開、六陳、澄碧河、天生橋、平班、龍灘、岩灘、大化、洪潮江、合浦15個地表型湖泊水庫中,武思江水庫為Ⅳ類(超標因子為總磷),其餘14個湖庫均滿足Ⅲ類水質標準;按營養狀態評價,除武思江水庫為輕度富營養外,其餘14個水庫均為中營養。14個設區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源達標率為93.1%,比上年上升1.7個百分點,水量達標率為95.0%,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源達標率為90.7%,比上年上升5.6個百分點,水量達標率為97.1%,比上年上升2.0個百分點。
近岸海域水環境 近岸海域國控優良點位比例為91.3%,水質級別為優。其中,一類海水比例為73.9%,二類海水比例為17.4%,無三類海水,四類、劣四類海水比例均為4.3%。與上年相比水質級別保持穩定,優良點位比例持平。廣西近岸海域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87.1%,與上年持平。北海市近岸海域國控優良點位比例為92.3%,水質為優;欽州市優良點位比例為75.0%,水質一般;防城港市優良點位比例為100%,水質為優。與上年相比,北海市水質維持優,但優良點位比例下降7.7個百分點,廉州灣的GX015點位水質由2017年的二類下降為四類;欽州市水質維持一般,優良點位比例持平,茅尾海的GX002點位水質由2017年的四類下降為劣四類;防城港市水質級別由良好上升為優,優良點位比例上升16.7個百分點,防城港東灣的GX009點位水質由2017年的劣四類上升為二類。
年內,廣西近岸海域國控點位年均值超《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二類標準的海域出現在茅尾海、欽州港、廉州灣。超二類標準的點位比例分別為8.7%、8.7%和4.3%。與上年相比,活性磷酸鹽超二類標準的點位比例持平,無機氮、pH超標率均上升4.3個百分點。全年排入廣西海域的汙染物總量為76142噸,比上年減少8521噸。其中河流攜帶入海的汙染物量最多,為73484噸,占96.5%;市政排汙口汙染物入海量次之,為2255.39噸,占3.0%。入海汙染物中,高錳酸鹽指數入海量為42820噸,占56.3%,比上年減少2074噸;總氮入海量為30871噸,占40.6%,比上年減少6254噸;其餘汙染物入海量占比相對較小。2018年廣西近岸海域國控點位表層沉積物質量狀況為優良,達《海洋沉積物質量》(GB18668—2002)第一類標準的點位比例為95.7%,達第二類標準的點位比例為4.3%,比上年第一類標準的點位比例下降2%,國控點位沉積物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2018年廣西近岸海域17個海區采集20個雙殼貝類樣品中,生物質量符合《海洋生物質量》(GB18421—2001)一類、二類標準比例均為40.0%,三類為5.0%,超三類為15.0%。超二類標準的因子有鎘、銅、鋅,超三類標準的因子為銅、鋅。
聲環境 14個設區城市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較好”的城市占57.1%,“一般”的占42.9%,無“好”“較差”“差”的城市;14個設區城市區域夜間聲環境質量“較好”的城市占35.7%,“一般”的占57.1%,“差”的占7.1%,無“好”“較差”的城市。與上年相比,城市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較好”的城市下降21.5個百分點,“一般”的城市上升21.5個百分點。廣西城市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夜間聲環境質量總體一般。14個設區城市道路交通晝間聲環境質量為“好”的城市占71.4%,“較好”的占28.6%,無“一般”“較差”“差”的城市;14個設區城市中道路交通夜間聲環境質量為“好”的城市占42.9%,“較好”的占14.3%,“一般”的占7.1%,“較差”的占14.3%,“差”的占21.4%。與上年相比,城市道路交通晝間聲環境質量“好”的城市上升7.1個百分點,“較好”的城市下降7.1個百分點,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整體狀況較上年稍有變好。廣西開展監測的南寧、柳州、桂林、北海、貴港、河池6個城市,5個類別功能區晝間監測點次達標率範圍為88.9%(1類區)~100%(4a類區);夜間監測點次達標率範圍為55.6%(4a類區)~85.7%(3類區)。總體而言,2類區和3類區達標率相對較好,晝間、夜間達標率達83.3%以上,4a類區夜間達標率相對較低,僅為55.6%。6個設區市功能區噪聲監測點次達標率晝間大於夜間。
輻射環境 南寧市環保監測站、廣西輻射站、桂林輻射站、百色輻射站4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測得的空氣吸收劑量率範圍值為69.0~81.3納戈瑞/小時,平均值為75.6納戈瑞/小時,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全年累積劑量測得的空氣吸收劑量率範圍值為55.2~222納戈瑞/小時,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廣西境內氣溶膠和沉降物中鈹-7、鉀-40、鍶-90和銫-137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其他伽馬放射性核素均未檢出。空氣(水蒸氣)和降水中氚活度濃度、空氣中氣態放射性碘同位素均未檢出。空氣中氡濃度未見異常。廣西境內珠江水係、長江水係主要河流斷麵水體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鈾和釷濃度、鐳-226活度濃度,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鍶-90、銫-137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處於環境正常水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低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規定的放射性指標指導值。地下水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鈾和釷濃度、鐳-226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近岸海域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鈾和釷濃度、鐳-226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人工放射性核素鍶-90、銫-137活度濃度均在《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規定的限值內。海洋生物中各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廣西境內土壤樣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鈾-238、釷-232、鐳-226、鉀-40活度濃度和人工放射性核素銫-137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電磁環境監測點位綜合場強測量值範圍為1.51~1.74伏/米,平均值為1.62伏/米,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低於《電磁環境控製限值》(GB8702—2014)規定的公眾曝露控製限值,電磁環境質量良好。
摘自《廣西年鑒(2019)》
【氣候水文】
氣候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臨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時間短、天氣幹暖。受西南暖濕氣流和北方變性冷氣團的交替影響,幹旱、暴雨洪澇、熱帶氣旋、大風、冰雹、雷暴、低溫冷(凍)害氣象災害較為常見。
2018年廣西氣溫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時數偏少。年內共出現9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部分地區遭受洪澇災害;熱帶氣旋影響個數6個,其中台風“山竹”深入廣西內陸造成嚴重影響;高溫天氣日數偏多,出現7次大範圍高溫天氣過程;春播期低溫陰雨總日數偏少,結束期偏早;寒露風開始期偏早,總日數偏多。2018年屬一般氣候年景。
各地年平均氣溫17.3~23.8℃,其中桂林、柳州2市北部及金秀、靖西、隆林、西林、樂業、南丹等地在20.0℃以下,最低的南丹為17.3℃;其餘地區在20.0℃以上,最高的北海、合浦為23.8℃。全自治區年平均氣溫21.0℃,較常年偏高0.4℃,其中冬、夏、秋季氣溫接近常年,春季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6℃,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高氣溫。
各地年降水量1024.6~2358.6毫米,大部地區在1400毫米以上,最多的防城為2358.6毫米;柳州市大部,來賓、崇左、南寧3市部分地區及隆林、西林、右江區、田陽、平樂、岑溪等地在1400毫米以下,最少的寧明為1024.6毫米。全自治區平均年降水量1516.7毫米,接近常年,其中冬、春季較常年同期分別偏少14.3%、14.1%,夏季接近常年,秋季比常年同期偏多40.4%。汛期全自治區平均降水量112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4%,接近常年同期。
各地年日照時數1111.7~2370.1小時。北海市、欽州市,崇左市和梧州市大部,右江河穀大部,玉林市部分地區及西林、象州、平南等地在1500小時以上,最多的潿洲島2370.1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小時以下,最少的金秀為1111.7小時。全自治區平均年日照時數1452小時,較常年偏少50小時。春季的日照時數比常年同期偏多111小時,為1951年來同期最多;冬、夏、秋季分別比常年同期偏少29小時、29小時和48小時。
水文 廣西河流眾多,河川以雨水補給類型為主,集雨麵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350條。受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影響,徑流深與徑流量在地域分布上呈自桂東南向桂西北逐漸減少。河川徑流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桂東北河川汛期在3~8月,桂西南河川汛期在5~10月,其餘汛期在4~9月)。
2018年全自治區麵平均降雨量1561.9毫米,與曆年均值(1537毫米)基本持平,屬正常年份。汛期4~9月降雨量1165.7毫米,占全年的74.6%。受強降雨影響,全自治區有89條河流116站次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超警河流以中小河流為主,大江大河水情偏輕,洪水量級較小,柳江、紅水河、左江、桂江、洛清江、龍江、西江幹流、湘江等主要江河均未出現超警洪水。全年僅有右江上遊馱娘江定安水文站出現20年一遇大洪水,其餘均為5年一遇以下中小洪水過程。西江梧州站年來水量1839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9.1%,較多年均值偏少11.9%。
摘自《廣西年鑒(2019)》
【資源物產】
土地資源 廣西土地總麵積23.7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2.5%,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居第9位。山多地少是廣西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山地、丘陵和石山麵積占總麵積的69.7%,平原和台地占26.9%,水域麵積占3.4%。耕地麵積438.59萬公頃,2018年年末人均耕地約0.08公頃(1.12畝)。
礦產資源 廣西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尤以鋁、錫等有色金屬為最,是全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全自治區發現礦種145種(含亞礦種),占全國探明資源儲量礦種的45.8%;探明儲量的礦藏有97種,其中64種儲量居全國前10位,有12種居全國第1位。在45種國民經濟發展支柱性礦藏中,廣西探明資源儲量的有35種。
水力資源 廣西河流眾多,水力資源豐富。2018年全自治區地表水資源量183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441億立方米。流域麵積23.67萬平方千米,常年徑流量約2386.05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2173.90萬千瓦。境內河流分屬珠江水係、長江水係、桂南獨流入海水係、百都河水係等四大水係,其中以珠江水係為主。珠江水係在廣西的流域麵積20.24萬平方千米,占廣西總麵積的85.2%,其幹流西江在廣西境內總長1239千米,其中紅水河段658千米,灘多水急,水能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水電資源的富礦”。
海洋資源 廣西南臨北部灣,海岸線曲折,溺穀多且麵積廣闊,天然港灣眾多,沿海可開發的大小港口21個,灘塗麵積約903平方千米,其中有麵積占全國40%的紅樹林。北部灣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漁場,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種資源的寶庫,生長有已知魚類500多種、蝦類200多種、頭足類近50種、蟹類190多種、浮遊植物近140種、浮遊動物130種,舉世聞名的合浦珍珠也產於這一帶海域。
動植物資源 廣西發現陸棲脊椎野生動物1151種(含亞種),約占全國總數的43%,種類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居第2位。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種149種,約占全國的45%;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5種,占27%。發現野生植物288科1717屬8562種,數量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居第3位,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37種,珍貴植物主要有金花茶、銀杉、桫欏、擎天樹等。全自治區森林麵積148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37%,活力木蓄積量7.90億立方米。
旅遊資源 廣西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主要精品景區有:以桂林市為中心的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閑度假旅遊區,南寧商務會展“綠都”文化旅遊區,以北海銀灘為主的濱海旅遊區,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旅遊區,德天跨國瀑布旅遊區,桂東宗教名勝曆史文化旅遊區,賀州山水古鎮生態文化旅遊區,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壯瑤苗侗民族風情生態旅遊區,來賓、金秀“三聖”(聖堂山、長灘河、“世界瑤都”)旅遊區,以憑祥、靖西為重點的南國邊關風情旅遊區。至2018年年底,廣西擁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6個,4A級旅遊景區214個,14個設區市均有分布。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有桂林漓江、桂平西山和寧明花山。
土特產品 廣西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利於作物生長。除傳統的稻穀、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花生、油茶籽等油料作物,甘蔗、黃紅麻等大宗經濟作物外,還出產眾多著名地方特產。地方名優蔬菜品種有荔浦芋、玉林大蒜、橫縣大頭菜、博白蕹菜、扶綏黑皮冬瓜、田林八渡筍、覃塘蓮藕、長洲茨菇等。藥用植物有田七、肉桂、羅漢果、絞股藍、血竭、安息香等。著名熱帶及亞熱帶水果有荔枝、龍眼、木瓜、香蕉、鳳梨(菠蘿)、杧果、沙田柚、柑、橙、菠蘿蜜等。優良畜禽品種有香豬、都安山羊、德保矮馬、三黃雞、右江鵝等。林產品有鬆脂、桐油、紫膠等。海產品有珍珠、對蝦及紅鰭笛鯛等名貴魚類。
摘自《廣西年鑒(2019)》
【人口】
2018年廣西常住人口4926萬人,比上年增長0.84%,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46個百分點;戶籍人口5659萬,增長1.06%。常住人口總量占全國3.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07人。
年內人口發展呈如下特點:一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較上年下降明顯。全年出生人口71.3萬,人口出生率為14.12‰,比上年降低1.0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0.4萬,死亡率為5.96‰,降低0.2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8.16‰,降低0.76個千分點。與全國同期相比,人口出生率高3.18個千分點,死亡率低1.1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高4.35個千分點。二是人口性別比保持穩定。常住人口中,男性2555.5萬,女性2370.5萬,性別比為107.80(以女性為100)。與全國同期相比,高3.16。戶籍人口中,男性為2980.4萬人,女性為2678.8萬人,性別比為111.26,與2010年相比,高0.76;與常住人口性別相比,高3.46。三是人口老齡化現象顯著,社會撫養負擔增加。常住人口中,0~14周歲人口1086.66萬,占22.06%;15~64周歲人口3348.71萬,占67.98%;65周歲及以上人口490.63萬,占9.96%;其中,16~59周歲勞動年齡人口3043.77萬,占61.79%。與2010年相比,0~14周歲少兒人口提高0.35個百分點,15~64周歲人口下降1.07個百分點,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提高0.72個百分點。與全國同期相比,0~14歲少兒人口比重高5.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低3.2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低1.98個百分點,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低2.51個百分點。四是人口文化結構向中高層次發展在6歲及以上常住人中,受大專以上文化教育的占9.26%,比2010年提高2.68個百分點;受高中(含中職)教育的占15.1%,比2010年提高2.96個百分點;受初中教育的占41.05%,比2010年下降1.59個百分點受小學教育的占30.34%,比2010年下降4.51個百分點。五是家庭戶規模保持穩定。平均每個家庭戶人數為3.37人,比2010年增加0.03人,其中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戶3.31人,比2010年增加0.16人;鄉村家庭平均每戶3.45人,比2010年減少0.02人。六是人口城鎮化穩步推進。居住在城鎮的常住人口為2474萬,比上年增加70萬人,增長2.9%,居住在鄉村的2452萬人,減少29萬,下降1.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為50.22%,提高1.01個百分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全國平均58.52%相比,低9.63個百分點,增幅比全國(1.06)低0.0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中,城鎮戶籍人口1795.1萬,占戶籍人口比重(戶籍人口城市化率)為31.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8.5個百分點。
摘自《廣西年鑒(2019)》
【行政區劃】
betway必威官网行政區劃為14個設區市;111個縣(市、區),其中7個縣級市、64個縣(含12個民族自治縣)、40個市轄區;788個鎮,330個鄉(含59個民族鄉),128個街道辦事處;首府為南寧市。
2016年1月23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複同意20個鄉改為鎮建製: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鄉,永福縣堡裏鄉;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鄉,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崇左市天等縣福新鄉;來賓市興賓區三五鄉,忻城縣果遂鄉;河池市南丹縣羅富鄉,巴馬瑤族自治縣燕洞鄉,都安瑤族自治縣拉仁鄉;百色市德保縣那甲鄉,靖西市地州鄉,西林縣馬蚌鄉;防城港市防城區扶隆鄉;貴港市港北區武樂鄉,港南區瓦塘鄉,覃塘區樟木鄉,平南縣東華鄉;北海市合浦縣星島湖鄉;賀州市昭平縣樟木林鄉。3月20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調整柳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柳江區人民政府駐拉堡鎮柳北路45號。6月8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調整賀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設立賀州市平桂區,將賀州市八步區的黃田鎮、鵝塘鎮、沙田鎮、公會鎮、水口鎮、望高鎮、羊頭鎮、大平瑤族鄉、西灣街道劃歸平桂區管轄,以上述9鎮(民族鄉、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平桂區的行政區域(即原平桂管理區的行政區域);平桂區人民政府駐西灣街道平桂大道1號(即原平桂管理區管理委員會駐地)。11月24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調整河池市部分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以原宜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宜州區的行政區域,宜州區人民政府駐慶遠鎮金宜大道378號;同意河池市人民政府駐地由金城江區百旺路17號遷至宜州區中山大道6號。12月11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撤銷貴港市港北區港城鎮、港南區八塘鎮、覃塘區覃塘鎮和平南縣平南鎮、上渡鎮等5個鎮,分別由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平南縣直接管轄其行政區域。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2016年)
南寧市
興寧區 青秀區 江南區 西鄉塘區 良慶區 邕寧區 武鳴區 橫縣 賓陽縣 上林縣 隆安縣 馬山縣
柳州市
城中區 魚峰區 柳南區 柳北區 柳江區 柳城縣 鹿寨縣 融安縣 三江侗族自治縣 融水苗族自治縣
桂林市
秀峰區 疊彩區 象山區 七星區 雁山區 臨桂區 陽朔縣 靈川縣 全州縣 興安縣 永福縣 灌陽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 資源縣 平樂縣 荔浦縣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
萬秀區 長洲區 龍圩區 蒼梧縣 藤縣 蒙山縣 岑溪市
北海市
海城區 銀海區 鐵山港區 合浦縣
防城港市
港口區 防城區 上思縣 東興市
欽州市
欽南區 欽北區 靈山縣 浦北縣
貴港市
港北區 港南區 覃塘區 平南縣 桂平市
玉林市
玉州區 福綿區 容縣 陸川縣 博白縣 興業縣 北流市
百色市
右江區 田陽縣 田東縣 平果縣 德保縣 那坡縣 淩雲縣 樂業縣 田林縣 隆林各族自治縣 西林縣 靖西市
賀州市
八步區 平桂區 昭平縣 鍾山縣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
金城江區 宜州區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南丹縣 天峨縣 鳳山縣 東蘭縣 巴馬瑤族自治縣 都安瑤族自治縣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
興賓區 象州縣 武宣縣 金秀瑤族自治縣 忻城縣 合山市
崇左市
江州區 扶綏縣 大新縣 天等縣 寧明縣 龍州縣 憑祥市
摘自《廣西年鑒(2017)》
【民族】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另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44個其他民族成分。2016年末廣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數民族人口2185.32萬,其中壯族人口1809.36萬,分別占自治區常住人口總數的45.17%和34.40%。
壯族是廣西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寧、柳州、崇左、百色、河池、來賓6市。靖西市是壯族人口比重最高的縣級行政區,達到99.7%。漢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東地區。瑤族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馬、大化、富川、恭城6個瑤族自治縣。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和隆林、龍勝、三江、南丹、環江、資源等縣(自治縣),其中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人口最多,約占全自治區苗族人口的40%。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龍勝、融水3個自治縣,其中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人口最多。仫佬族主要居住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散居於宜州、忻城、環江、融水等縣(自治縣、市)。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寧、百色等市及臨桂、靈川、鹿寨、永福等縣。京族主要居住在東興市江平鎮。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和西林、田林、那坡等縣。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環江、都安、興安、河池市金城江區等縣(自治縣、市、區)。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及田林、西林等縣。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省份。1958年3月5日,國務院批準成立betway必威官网。從1951年起,先後批準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建立自治縣12個,分別是1951年建立的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年建立的金秀瑤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1953年建立的隆林各族自治縣,1955年建立的都安瑤族自治縣、1956年建立的巴馬瑤族自治縣,1958年建立的防城各族自治縣(1993年撤縣設區,繼續享受民族自治縣經濟政策待遇),1984年建立的富川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7年建立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1988年建立的大化瑤族自治縣,1990年建立的恭城瑤族自治縣。自治區人民政府還先後批準在苗族、瑤族人口較為集中的西林縣和淩雲縣從1992年起、資源縣從1995年起享受自治縣政策待遇。1984~1999年,自治區先後在鄉鎮一級行政區域中建立民族鄉63個,1996年批準平南縣大鵬鎮享受民族鄉政策待遇。此外,自治區人民政府2001年批準撤銷東蘭縣民族鄉2個;2005年批準田林縣弄瓦瑤族鄉並入八桂瑤族鄉、福達瑤族鄉並入八渡瑤族鄉,淩雲縣力洪瑤族鄉並入玉洪瑤族鄉;2013年批準建立防城港市防城區十萬山瑤族鄉。至年末,全自治區設有民族鄉59個,其中瑤族鄉47個,苗族鄉8個,瑤族苗族鄉、回族鄉、侗族鄉、仫佬族鄉各1個。
摘自《廣西年鑒(2017)》
【語言】
世居廣西的12個民族除回族轉用漢語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並都在使用,分別是漢語、壯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其中,漢語、壯語、瑤語、苗語、彝語還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語。廣西各種語言(包括方言)分布與民族分布基本一致,成片分布;使用人數多的語種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用人數少的語種呈現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個別地方存在漢語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島(點)。由於民族雜居和文化融合,各語言使用區域參差交錯,語言之間出現相互滲透和影響現象。各民族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能互相尊重學習、和諧發展。
漢語屬於漢藏語係漢語族,有粵語、西南官話、平話、客家話、湘語、閩語等6種方言,其中西南官話在桂西北地區廣泛使用。壯語屬於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泰語支,分南部和北部兩大方言區。兩大方言區大致以邕江、右江為界,江南地區屬南部方言區,有邕南、左江、德靖、硯廣(在雲南省)、文麻(在雲南省)等5個土語區;江北地區屬北部方言區,有桂北、柳江、紅水河、邕北、右江、桂邊、邱北(在雲南省)等7個土語區。南、北兩大方言基本可以通話,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約占壯族總人口的2/3。瑤語是瑤族使用的勉語、布努語、拉珈語三種語言的統稱。其中,勉語屬於漢藏語係苗瑤語族瑤語支,內部分為勉、藻敏、標敏、邀敏等4個方言,勉方言內部又有勉、標曼、金門等3個土語,標敏方言內部有標敏、交公勉等2個土語;布努語屬於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苗語支,內部有布努、巴唔、炯奈、唔奈、優諾等5個方言;拉珈語屬於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內部沒有方言土語的分化。瑤語的方言土語之間差別明顯,與外族溝通一般使用當地壯語或漢語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話),部分地方的瑤族隻會說壯語。苗語屬於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苗語支,內部分黔東、湘西和川黔滇等3個方言。侗語、仫佬語、毛南語、水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彝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京語、仡佬語語屬尚未定論。
廣西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普通話(漢語)和規範漢字,廣西的經濟社會領域和公共服務行業用語基本為漢語普通話。隨著國家通用語言傳播力度的加強以及廣播、電視、網絡、通訊等新舊媒體的發展和普及,廣西原來使用人口較少的民族語言及其方言土語麵臨著衰退、弱化並逐步走向瀕危,甚至消失的態勢。廣西仡佬族的多羅方言、哈給方言、俫話,瑤族的拉珈語、炯奈話、巴哼話,京族的京語,水族的水語,彝族的彝語,毛南族的毛南語,仫佬族的仫佬語以及學術界仍有爭議的布央語、五色話、茶洞話等都處於不同程度瀕危狀況。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地方的年輕人嚐試使用壯語創作、演唱流行歌曲,拓展了壯語的使用功能。
摘自《廣西年鑒(2017)》
【宗教】
廣西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教都分別在信徒比較多的地方設立修建有宗教活動場所(寺廟、宮觀、教堂、庵堂、活動點),並成立有縣級以上的愛國宗教團體,宗教活動正常。
2016年廣西有宗教信徒70多萬人,其中信仰佛教45萬人,道教1.5萬人,伊斯蘭教3.7萬人,天主教8萬人,基督教12萬人。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714處(其中寺觀教堂354處,固定處所360處),其中佛教232處,道教10處,伊斯蘭教23處,天主教105處,基督教344處。已完成資格認定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1104人,其中佛教410人,道教30人,伊斯蘭教23人,天主教109人,基督教532人。各類宗教團體110個,其中佛教29個,道教4個,伊斯蘭教7個,天主教20個,基督教50個。有自治區級愛國宗教團體8個,分別為:廣西佛教協會、廣西道教協會、廣西伊斯蘭教協會、廣西天主教愛國會、廣西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天主教廣西教區、廣西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廣西基督教協會。有218名宗教界人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其中自治區人大代表1人,自治區政協委員8人;設區市人大代表11人,政協委員41人;縣(市、區)人大代表6人,政協委員151人。
摘自《廣西年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