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新方誌已曆時多年,現在一批批省(區)、市、縣誌相繼問世,在這櫸的形勢麵前,修誌界同仁有喜有憂。喜是經過多年艱辛努力,終於看到了臥己的成果,實觀了編修新誌書的理想,心裏得到了寬慰。修誌多年,物質生活待遇不高,但精神方麵的收獲是犬的,新誌書的出版發行,畢竟為社會、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化財富,從這個意義上去恩考,又覺得十年“寒窗”也是值得的。憂的是擔心新誌書出版發行以後,沒有什麼事情好做了,怕機構改革時把誌辦撤銷,人員調走,地方誌工作從此停止活動。有的甚至還有些後悔,覺得新誌書編修快了,慢一點出書,任務沒有完成,機構、人員還保得住,現在似有“悔叫夫婿覓封侯”之感。對當前修誌形勢如何看法,特別是對地方誌事業能否長久地存在,以及當前和今後工佑鼢發展趨勢等等,是方誌界同仁都在思考並力圖在實踐中尋求咎案的問題。
地方誌是一項長久的事業
什麼是地方誌事業誓誌者記也,全麵、係統、科學地收集、整理、記述、研究地方的自然、社會的曆史與現狀的工作,就是地方誌事業,簡言之,一就是記述與研究地情的事業。為什麼記述與。研究地憾的事業,不是一項短暫的、臨時性的工作,而是一項長久的事業呢?個人認為有如下原因:
地情存在的無限性,決定地方惠事業存在的長久性。地情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個客觀存在具有兩個顯明的特點:一是它存在的無限性,二是它在不斷發展與變化。麵我們現在出版發行的誌書感地情這個客觀存在的記述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反映在兩個方麵:一是記述地情的廣度與深度是有限的。雖然我們在主觀上是要求誌書應該全麵,係統、科學地記述一定時間與空間的地情;但是由於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局限性,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做到絕對韻全麵、係統、科學,而隻能是相對地全麵、係統、科學記述地情。二是誌書隻能記述地情的過去與現在,即記述地情的曆史與現狀,而不可能記述地情的未來。而未來的地情是在不斷發展與變化,有限的地情記述載體;不可能適應在這動著的地情變化。而未來的地情的曆史與現狀對未來是有借鑒作用的,但它不能替代未來的地情,我們不能說編修出了一部高質量的地情資料書,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占有了地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了更全麵、係統、科學地反映地情的曆史與現狀,為了不斷地占有未來變化的地情,這就需要專門從事記述與研究地情工作的地方誌事業,長久地、堅持不懈地工作下去,用長久的有限的工作來反映地情的無限存在。
地情需要的客觀性,決定地方意事業存在的長久性。治國、治天下要占有國情,治一方要占有地情,就是治一業、下一廠、一校、一場也需要這一方的地情。對地情的需要是客觀的、普遍的,它不分時代,不分階級與領導集團,就是說無論那一個時代,部一,個瓴導集團、那一令行業與單位的決策者,治一方,興百業都需要地情,不占有地情或者違背地情客觀存在去辦事,事情不僅辦不好,而且會造成失誤。對地情的需要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個人的愛好來決定的,對地情韻需罵是絳對的,而不能有任何障意性,否能高興時按地情辦事,不高興時就可以主觀臆斷,那樣二楚會把事業搞壞。既然對地情需要是客觀的,那麼專門從事地情工作的地方誌事業,它的長久存在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是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有一句名言叫做需要決定存在。這句名言也曾經被一些實用主義者歪曲和利用,但是如果我們正確的理解它,即存在是由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需要決定的,這樣的認識是完全。司以成立的。因為這裏指的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需要,而不是違背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需要,違背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需要,不僅不能長久存在,最後總是以消亡而告終。地方誌事業是從事地情記述與研究的事業,它的存在是由一種完全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需要決定的。主四主義的撤銷這個事業是不可能的,今天撤了,明天吃了苦頭,又會得鰣恢複和加強,相信曆史會是如此。
獨特的縮纂思想與編纂原則,是地方誌事業長久存在的重要成因。一項事業僅具有存在的客觀原因,而沒有存在的主觀條件,其存在也是不可能長久的。既有存在的客觀原因,又有存在的主觀條件,存在才可能實現。我國地方誌事業有著悠久的曆史,為什麼它能一代一代地長久繼承下來,而且在不斷發展,除了地情存在的無限性及人類社會對地情的需要這些客觀原因以外,從地方誌事業主觀因素來看,就是它堅持和運用了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編纂思想與編纂原則,這些獨特的編纂思想與編纂原則,是地方誌事業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的重要主觀成囚。地方誌編纂思想與編纂原則有許多,我個人認為最重要是有兩條,即存真求實的編纂思想;資料性與述而不作的資料記述原則。首先是存真求實的編纂思想,這點很重要,因為地情是客觀存在的,隻有真實地反映地情,這樣的地情資料著述才有價值,才可能長久地存在下去,才可能成為傳世之作。修誌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馬列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存真求實的編纂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兩者是一致的。曆代一些誌書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是因為它真實記述丁當時的地情。現在我們編修地方誌工作之所以得到領導和社會的重視,其成果之所以具有權威性,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地方誌是始終貫徹存真求實的編纂思想,客觀地而不是主觀主義地記述地情。其次是它的資料性及述而不作的資料記述原則。地方誌的本質特征是它的資料性,它是地情資料的科學著述,同時它對資料是采用了述而不作的記述原則。曆史上曾經有過許多著作,但為什麼不能長久地留傳下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文章、宣傳、報導可謂不少,為什麼都是一些過眼雲煙,當時是重要之又重要,但事隔數日、數月又變成了被批判的毒草,何也?不存真求實,作者胡編亂造也。地方誌這門學科之所以能夠在學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古今讚譽和長久存在,這與它的存真求實的編纂思想,述而不作的記述原則是有重大關係的。
堅持高質量編修好新誌書為事業的長久存在樹立良好形象
目前雖然已經出版丁一批新誌書,但從全局來看,任務也還隻是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現在地方誌事業的主體工程仍然是編修新誌書。為了更好地完成新誌書的編修任務,為地方誌事業打下接礎,為地方誌事業長久存在樹立良好形象,當前應特別強調幾個問題:
堅持質量標準,不能草率出書。現在新方誌編修工作除已出版發行的單位以外,大部分都處在一占書編修的後期工作。這個時期任務很艱巨,多數同誌能繼續堅持質量標準,認真的去解決存在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同誌,認為修誌已多年了,其他修誌單位新誌書一本本的出版發行,自己也急於出書。有的快到離退休年齡,希望在離退休之前出書。有些單代領導班子已到換屆時間,領導要求在任內一定要出書。有些少數民族自治縣領導要求一定要在“縣慶”之日出書。要求快出書是對的,本屆修誌已曆時多年,從時間上來說已經不短了,新誌書出版不能二延再延,久拖不決。但是快出書一定要堅持質量標準,不能放鬆質量要求,草率出書。現在有一些修誌單位為了快出書,該進一步核實的資料不去認真核實,該充實的資料否充實,該總纂的不認真總纂,審查驗收工作走過場。現在已進入誌書編修後期工作,後期工作更應一絲不苟,在質量問題上不能有任何遷就的思想,後期工作質置上一放鬆,那是後患無窮的。
堅持資料翔實的原則。資料翔實的原則從修誌開始時就已經強調,並在修誌過程中按這一原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從近年來對一些誌稿的審查驗收來看,這個老大難問題並未完全得到解決。當前主要問題,一是資料缺漏現象比較普遍。對舊社會的資料普遍缺瀛,詳今略古的記述原則是對的,但現在不少誌書詳今不夠,略古變成缺古。對解放後的資料雖沒有成片的缺漏,但資料斷線的情況比較普遍,未能較完整地記述事物變化的始末。二是資料差錯的情況並未完全解決。有蝗誌稿記述的事實有差錯,有的記述同一事物的事實與數字,在同一誌稿中多處相互矛盾,有的數字文表不一,有的誌稿在記述曆史事件時未能體現新觀點。當前提高誌書質量仍然要抓緊解決資料翔實這個問題,否則會影響成果存在的價值,如果誌書存在嚴重差錯,在一定程度上會威脅到地方誌事業存在的長久性,這點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堅持客觀的記述原則。編修新方誌總的來說是貫徹了這一原則,但也存在問題,對舊社會記述好的壞的都記得很少,但好的方麵記得更少,如果一個社會都是一無是處,沒有一點進步,那人類社會又是怎樣發展過來的,這是說不通的。對解放後所取得的成績、進步是應該充分記述的,但對失誤以及失誤造成的損失新誌書普遍記得很少,有的甚至采取回避的態度,一點都不記述。解放後取得成就與失誤是人人皆知的,誌書不作客觀記述,它的功能、價值就遜色了。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和變化,新誌書都是記得比較充分的,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對這一個時期存在的問題,記得就很少,有的根本就一筆不記。事實上在取得很本成就韻同時,在經濟工作、社會治安、廉政建設-物價等等方麵都還存在不少問題。現在一些誌書在記述現狀時盈利的企業記了,但虧損的企業,發不出工資的企業就沒有記,好的記了,差的就不敢去記。不堅持客觀記述原則,要提高誌書質量,要想使這一代新編的恚書真正成為傳世之作,那是不可能的。
堅持認真做好總纂。總纂是修誌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無法替代的層次性職責,這一工作做好了,將產生重要的階段性成果。誌書總纂工作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誌書是眾手成書,是百科之作,又是敢府“官書”,因此在觀點、資料、體例、文風、涉外與堡密等各方麵都必須嚴格把關,做好規範化處理,使誌書質量更上一層樓。總纂工作從總的掩況看,各修誌單位還是重視的,經過認真總纂的誌書,其質量是比較好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修感單位對誌書總纂工作認識不足,眾手成稿以後,沒有經過認真總纂,簡單彙編成冊後就上送審查驗收,結果差錯瓦出,質量低劣,最後被迫返工。實踐證明,凡是沒有經過嚴格認真總纂的誌書,不可能是一部贏質量的誌書。
堅持認真做好審查驗收。審查驗收是保證誌書質量的一項重要製度,是誌書成果在出版莉的進一步完等和最後認定,是修誌界轉向社會,從資治、教化、存史這樣的修誌宗旨向實現轉化的最後“拍板”。誌書質量高,社會效益好,自有審查驗收工作一份功勞,相反,誌書賈最低劣、差錯多,特別是存在一些重大的差錯,同樣也有審查驗收工作的一份責任。三級審查驗收製度,總的來說執行是好的,許多參加審查驗收的同誌,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地進行工作,為保證誌書質量付出了辛勤勞動,但是也有一些參加審查驗收人員徒有虛名,掛了一個審查驗收小組成員之名,而沒有行審查驗收之實,誌稿送去以後不讀也不審,有的雖然過了目,但極不認真,誌稿中許多明顯的差錯既未發現,也不去糾正,這樣的情況如果不改變,誌書質量是很難保證的。
拓展業務,促進新方誌編修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
在完成省(區)、市、縣誌編修任務以後,有領導,有計劃地開展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編修工作,是促進新方誌編修工作向縱深方向拓展,鞏固與發展地方誌事業的重要舉措。地情是一個總的概念,它既包括省(區)、市:縣的地情,同時也應包括鄉鎮、廠礦、院校、部門的地情。既編修省(區)、市、縣新誌書,、同時在完喊省(區)、市、縣新誌書以後,在有條件的地方,有組織、有計劃的編修鄉鎮、廠礦、院校、部門等誌書,這樣使一定行政區劃內的地情資料更完整、更係統、更全麵,使地情資料在深度與廣度兩方麵都向前邁進一步,使資政、教化、存史作用發揮得更廣泛,更深入、更具體。從一定意義上講,省(區)、市、縣新誌書是記述較大行政區劃範圍內的地情,具有共性意義,而鄉鎮、廠礦、院校、部門則是一定行政區劃的基層,是細胞,是基礎性地情,具有鮮明的:個性意義。它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性,使資政、教化,存史三大功能的發揮得到更大範圍的拓展。因此,在完成省(區)、市、縣新誌書編修任務以後,繼續編修上述方麵的新誌書,無論對服務現實,對社會貢獻以及對地方誌事業的鞏固與發展都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當前編修鄉鎮、廠礦、院校、部門誌應注意幾個問題:
明確要求。在未完成省(區)誌專誌、市誌、縣誌編修任務的部門和單位,當前主要任務仍應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完成專誌、市誌、縣誌編修任務。在已完成專誌:市誌、縣誌編修任務的部門和單位,根據需要與可能,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的編修工作。
有組織、有計劃,不能一哄而起。在我國曆史上編修這一類誌書是為數不多的,而且有關曆史資料會比編修省(區)、市、縣誌更缺乏。工作麵很廣,目前熟悉修誌業務的人員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因此對編修這類誌書應積極又要慎重,絕對不能一烘麵起。哄而起的做法,勢必造成質量上粗製濫造,最後是勞民傷財,嚴重影響地方誌事業的威信。現在要求修誌的單位很多,完全不熟悉修誌業務,但非常熱衷於搞修誌“承包”的大有人在,單位花了數萬元“承包”經費,搞了一年半載,最後得出來的誌稿是不倫不類,根本達不到出版標準,要補充修改,承包人提出還要多少萬元,搞得單位騎虎難下,錢在不斷的花,成果始終遙遙無期。因此,編修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一定要歸口領導,統一由各級地方態編纂委員會負責這一工作,要有計劃先選擇一些曆史較悠久,經濟比較發達,條件比較好,社會影響較大,而且又熱心修誌工作,能夠拿出一定的人力與財力的單位進行試點,取得經驗以後,再有組織、有計劃地逐步鋪開。鋪開時一定要注意培訓修誌骨幹,掌握一定修誌理論與方法,明確修誌的質量要求。在時間要求上應從實際出發,可以有先有後,不作統一硬性規定。
堅持質量標準。編修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在具體要求上與編修省(區)、市、縣誌有一定的不同,但在總體上,即觀點正確、資料翔實,符合誌體、突出特點、文風端正、注意涉外與保密等六個方麵的質量要求應該是同一的。不能說編修省(區)、市、縣誌質量應該嚴一點,編修這方麵的誌書質量就可以鬆一點。當然,在具體操作上,對這些方麵質量要求的廣度與深度,應根據各修誌單位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決定。目前已經出版發行的省(區)、市、縣新誌書,一大多數質量是好的,社會各方麵反映是好的,為地方誌事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如果我們在編修這類誌書時,繼續保持高質量嚴要求的精神,編修出一批批好的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和部門誌,這對地方誌事業的社會形象,與它的生存和發展,將是作出了新的貢獻。相反,如果我們放鬆質量要求,編修出了一批不合格均誌書,這不僅對社會無益,而且對地方誌事業的社會形象也是有損的。
堅持審查驗收嘲度。為了保證誌書質量,從實踐中我們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製度,其中對誌書的審查驗收就是一項保證質量的重要製度。有些同誌提出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可以不經過審查驗收,隻要有錢就可以出書了。編修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是地方誌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十分嚴肅的政府行為,或者是企事業單位的“官方”行為,而不是個人著作。它的成果同樣具有資政、教化與存史的功能,也就是說編修出來的這類誌書,如果差錯多,特別是有政治性的差錯,那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因此,不需審查驗收就可以出版發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當然,對這類誌書的審查電應有別予對省(區)、市、縣誌的審查驗收。不是說那一級編修的誌書,都要送省(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審查,但凡公開出版發行的誌書,都要經過有關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審查驗收,質量合格以後方可付印,這點是應當作出統一規定的。至於各類誌書應分別送到那一級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審查驗收,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規定。
編修地方年鑒是地方誌事業一項長久性的日常主導業務
誌書出版發行以後,除了編修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以外,應把編修地方年鑒工作作為地方誌事業一項長久性的日常主導業務。編修地方年鑒對地方誌事業來說有三方麵的意義:
編修地方年鑒是地方誌工作即時地、不問斷地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量佳選擇。新編誌書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是顯而易見的,但一部巨大工程的誌書,不可能在剛剛出版發行以後又組織班子來編寫新的誌書,中間必然要相隔一定時間。廣西從明嘉靖10年(1531)由黃佐纂,林富參修的《廣西通誌》成書,至民國38年(1949)由廣西通誌館纂修的《廣西通誌稿》油印。本,共曆時418年,其間編修各種版本的《廣西通誌》以及《省誌通覽》、《廣西通誌輯要》、《廣西新誌》、《廣西通誌稿》共9部,平均46.4年一部。曆史上是40多年編修一部,現在也得要30年編修一次。誌書可以等幾十年以後才修,但對地情的客觀需要是不能等待的,地方誌事業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是不能中斷的。如何把不斷變化的地情有組織、有計劃地收集、整理出來,即時地、不間斷地為現實服務,這是地方誌工作在新誌書出版發行以後急待解決的問題,經過近年來的摸索,實踐證明編修地方年鑒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選擇。誌書與年鑒都是屬於地情信息的載體,都是科學的資料著述,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資政、教化、存史,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功能,誌書和年鑒記述的內容,除了耐間跨度上舯匿別以外,其他基本是一致的,編纂方法也基本相同,各級地方忘機構都可以把這一項工作抓起來,使地情事業得以繼續和發展。
編修地方年鑒是促使地方誌事業不斷出成果,事業正常運行,人心安定,機構保存的重要保證。一個工廠,如果它有一個適銷對路的主導產品,企業圍繞這個主導產品進行產、供、銷各項活動,全廠奮鬥目標明確,大家都有活幹,天天有產品出廠,人心安定,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這樣的工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有生命力,就能存在與發展。地方誌事業也是一樣,在新誌書出版發行以後,也要有一項長久性的日常主導業務,大家圍繞這項主導業務,努力工作,年年出成果。有了成果,人心安定,事業就有了奔頭;有了成果,就會得到領導和社會的重視,有了成果,並轉化為領導決策和社會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需要,事業與機構也就保住了。
編修地方年鑒,為下一屆修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屆修誌之所以花了較長的時闊,其中原因之一是資料不足。不僅舊社會的資料缺乏,就是解放以後的資料也是很不完整。解放後有些部門時設時撤、時合時分,加上對資料管理製度不健全,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對資料工作的嚴重破壞,致使有關資料殘存不全。編修新誌書要做到全麵、係統、科學地記述地情,就得花相當大的人力、時間與經費去耍新收集、整理,有些重要的資料,即使費很大的精力,至今仍然空缺。究其原因,一是沒有一個專門收集、整理、記述與研究地情資料的部門長期存在;二是沒有一個長久的延續不斷地記述地情資料的載體存在。經過本屆修誌實踐,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認識,在新誌書出版發行以後,認真地把地方年鑒工作抓起來,定期出版,資料積累工作的問題就解決了,為下屆修誌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廣西地方誌係統開展編修地方年鑒工作最早是大新縣、寧明縣和橫縣,他們在新誌書出版發行以後,立即抓了縣年鑒的編修工作,逐年出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93年自治區地方誌編委會在大新縣召開部分修誌單位工作會議,推廣了這些縣的做法與經驗,會議,以後這幾年又有一批修誌單位積極開展了這項工作,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條件更成熟了,全自治區已有50%以上市、縣和25%以上專誌編輯室完成了新誌書的編修任務,更應當把這一項工作承擔起來。當前編修地方年鑒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地方年鑒記述的內容應全麵。應按誌書的要求,對地方自然與社會,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地情進行全麵記述,重點記經濟部類的地情是需要的,但不能隻記經濟部類的地情,而忽視其他地情的記述,現在有的年鑒實際上變成經濟年鑒,有的年鑒廣告分量太多,一變成一本麗冊,資料意義不大,這樣的年鑒,其資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就削弱了。二是要保證質量。無論是公開的或者是內部發行的年鑒,都要強調保證質再,不能粗製濫造。要在觀點、資料,體例、文風上嚴格把關,要突出地方特點,時代特點和年度特點。隻有高質量的年鑒才具有權威性,才能發揮其為現實服務的功能,才會得到領導和社會的重視,才有可能為地方誌事業長久存在和為下一屆修誌打下良好的基礎。三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各地編修的年鑒可以一年一刊,也可以多年一刊,在印刷上可以公開出版發行,也可以內部發行;經濟困難的也可以先出打印本,供領導和有關部門使用。
奉獻開拓,為地方誌事業長久存在盡心盡力
地方誌事業存在是長久的,無限的,但從事這項事業的工作者的工作是有限的,地方誌事業存在的長久性、無限性是由人類社會對地情的客觀需要決定的,但是要把這種需要變成現實,還得有賴於從事地方毒工作的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一代又一代地以自己有限的工作來鑄造事業的長久與無限。
奉獻。從事地方誌工作的條件是艱苦的,生活是清淡的,古今皆一。特別現在是市場經濟,各項工作都講經濟效益,講現實的利益。地方誌工作是地情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成書時間跨度長,平時除工資以外,再也沒有什麼更多的收入了,比起一些收入高的部門,在生活待遇方麵是差的。地情資料是有價值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效益,從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中間還有一個漫長的轉化過程,地方誌事業的工作者,一般來說還不可能是經濟效益的直接獲取者。但是,也應看到,我們從事的這項事業對社會、對人類貢獻是大的。曆史上幾十年才編修一次誌書,現在我們能夠參與此項工作,應該說是_次很難得的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機遇,應十分珍惜它。生活在當今社會裏,一定的物質生活待遇是需要的,但是一個人應當有一個崇高的生活目標,應當有一種高尚的精神情操,不能失去目。標過多地去追求物質生活待遇。金錢畢竟是身外之物,而隻有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才是永世長存。孫子兵法有知己知彼之說,我們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隻看到待遇方麵的不足,而應更多地看到事業的長處與意義,以此增強事業感與責任心,為崇高的事業而奉獻畢生。
開拓。我們既要有埋頭苦幹、實幹的精神,同時也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開拓進取。首先在事業上要不斷開拓,新誌書出版發行是一個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不能老是抱著一本新誌書,擺功勞、吃老本。我們應充分發揮新誌書出版發行以後的有利形勢-繼續努力,再接再勵,開動腦筋,想辦法,拓展地方誌事業的新業務、新領域,編修鄉鎮誌、廠礦誌、院校誌,部門誌。編修地方誌年鑒、地情概況,通覽、專題資料等多種多樣地情資料載體,為現實服務。在經濟效益方麵也要開拓與創新,要依靠地方誌地情資料的優勢,開發新的服務項目,做到既有社會效益,同時也有一定經濟效益。
有為才有位。這句話是許許多多地方誌工作者多年來親身經曆與實踐的總結。我想不僅是地方誌事業,而且任何一項事業都是如此,僅有客觀需要而沒有主觀努力,沒有做出應有的成績,再重要的單位和部門也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客觀需要僅是提供了有為的條件,但是如果不在實踐中真正的有為,圖有虛名,不幹實事,位也不會憑空從天而降,對事業的為與位應當是對等的,位的前提與基礎是為。地方誌事業也是如此,不是說我們的事業重要,地位與榮譽就會自然到來,地位與榮譽是要依靠地方誌工作者艱辛的努力,創造性的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出成績,才有可能得到領導和社會的重視。在機構改革中,一些修誌單位,機構不僅沒有撤銷,人員沒有減少,反而得到了加強,工作條件,生活條件也得到相應的改善,原因何在,皆是先有為而後有位。
摘自《廣西地方誌》期刊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