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也不斷加快。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組成部分的地方誌事業,如何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以什麼樣的麵貌進入21世紀,這是方誌界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文試就地方誌事業的發展問題談談看法,以求教於方家。
一緊跟時代貼近現實
“資治”是方誌的主要功用。在當今,新方誌的資治功用應是廣義的,即為現實服務,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社會各界服務。如果說地方誌工作必須找好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最佳結合點才能更好發展的話,這個最佳結合點就是地方誌工作必須緊跟時代,貼近現實。
蔣祝平省長在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任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曆史不斷發展,曆史資料必須通過修誌人員去不斷搜集、整理、研究,在為誌書續修作準備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服務。修誌事業就是如此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發展下去的事業。”有曆史就有方誌,方誌和曆史,和時代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曆史的發展必然帶動方誌事業的發展。
緊跟時代,貼近現實,就是促進方誌資治功用的充分發揮,提高修誌工作為現實服務的質量。
方誌作為一方之百科全書,一個地方地情的綜合載體,時代性是它的基本特質之一,而且有涉及範圍廣,信息含量大,積累性和繼承性強,綜合性強,老化速度慢等優長,其緊跟時代、貼近現實當是自然而然的。之所以還提出方誌須緊跟時代、貼近現實的問題,是因為方誌還存在編纂出版周期過長,可讀性相對較差,發行量有限等短處。顯然,一部誌書從編寫到出版,動輒十年或者更長,怎麼能談得上緊跟時代,貼近現實?誌書語言難以引人人勝,發行對象主要是黨政機關、文化事業部門和科研單位,讀者群相對狹小。且不說當今知舊誌者為數不多,知新誌者也隻是少數,即便是知新誌的各級領導,也未必能如《吏治懸鏡》中記的新官上任必“覽誌書”恐有違“蒞任初規譬那麼自覺地讀誌。由此可見,即便誌書出版了,也未必能深入社會,產生出我們所期望的社會效益。因此,要緊跟時代,貼近現實,就必須揚方誌之長,革方誌之短。這需要分兩步,首先,加大本屆誌書的宣傳力度,使讀者了解誌書,投入文化消費,采取多種形式促進讀者用誌,盡可能擴大誌書讀者群。其次,從現在起,在總結本屆誌書編纂得失的基礎上,探索1980--2000年三級誌書從選材取向,到結構、體例如何更能體現時代特色,內容與形式如何更加完美統一,表述如何更能吸引讀者,編纂的組織策劃如何優化,最大限度地縮短編纂出版周期,等等。
提高修誌工作為現實服務的質量,是擴大修誌的社會影響,爭取社會支持修誌,促進方誌事業不斷發展的關鍵所在。本屆修誌工作開展以來,各地修誌機構在誌書編纂過程中,為黨政機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廣泛而良好的服務,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積累了許多修誌為地方誌工作麵向殂世紀新發展的思考觀實服務的經驗。這是我們提高修誌為現實服務質量的堅實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和社會全麵發展,修誌為現實服務內容非常豐富,前景無比廣闊。比如,參與和指導編修鄉鎮誌、部門誌,廠礦誌,山水名勝誌等,根據各地實際需要,及時編輯出版各種綜合資料書或專題資料書;主動為政府部門和其它部門提供地情谘詢,如提供投資環境資料以利政府和經濟部門招商,‘提供氣候、水文、地質資料以利企業布點建廠,提供係統的自然災害資料以利有關部門組織防災、抗災,提供曆史文化和自然資源資料以利旅遊開發與建設,提供革命鬥爭史料以利有關部門向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等;將誌書內容、各種地情資料和地情研究成果,轉化為地情教育的教材,積極與教育、新聞、宣傳部門相配合,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有效手段,采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地情教育活動,等等。
提高修誌為現實服務質量,關鍵是樹立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責任感。為現實服務,不是誌書出版後修誌工作的權宜之計,不是僅僅為找點事作以增加收人,更不是為打發時光。為現實服務,原本是修誌工作的重要內容,修誌人員應盡的責任,是份內之事。許多事實證明,為現實服務作得好的地方,修誌進度就快,誌書質量就高,反之亦然;許多經驗表明,外部環境好壞,對修誌進度和誌書質量有極大影響,而良好的外部環境隻能通過提高修誌為現實服務質疆去獲得。
二、機構多功能修誌專業化
21世紀是中華民族的關鍵時期,經濟將高速發展,社會將全麵進步。這對地方誌事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必須把修誌機構建成多功能事業實體,努力提高修誌隊伍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以嶄新的麵貌迎接21世紀的新發展。
修誌機構走集多功能於一體的發展道路,是地方誌的資治功用和它固有的地方性、時代性、綜合性等特質所決定的,是地方誌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隻不過由於功能發揮的差異性,會使修誌機構的多功能進程呈現出特色各異的狀況。、多功能是相對於“單打一”編修而言的,不是說項目開發得越多越好。我們以為,修誌機構應當發展成為集方誌編修中心、地情資料信息中心、地情研究中心於一體多功能開放型的文化事業實體。方誌編修是主體,除完成三級誌書、-地方年鑒、地情研究叢書等等的編纂任務,還應把參與、指導編修部門誌、鄉鎮誌、村誌、廠礦誌、山水名勝誌等納入工作範圍,.使各地的各類誌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地情著述係列,同時擔當起為部門、鄉鎮、廠礦培訓方誌編寫骨幹的責任。隨著方誌成果不斷問世,修誌機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自然會成為各地權威的方誌編修中心。
擁有豐富的地情資料(曆史的和現實的),是修誌機構的主要優勢。開發、利用地情資料資源,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各地作資料工作的部門不少,但論掌握當地資料時間的全程性,空間的全位性和包容各方的綜合性,則以修誌機構為權威。修誌人員綜合資料,往往要經過考證、辨析、篩選等過程,這種綜合資料具有全麵、係統,真實、準確等特質就決定了它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受到普遍歡迎是理所當然的。
地情資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多種形式和途徑。比如:
改變以往無償向社會提供一次文獻的狀況(岡為未經整理的原始資料往往比較零散,查考不便),有計劃地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將其特征及內容要點作簡要著錄,並按一定方法編排而形成係統,首先向社舍有償提供便於查考的一次文獻的線索,然後再依據用戶需要有償提供整理後的一次文獻。
把地情資料搜集工作與社會調查活動有機地結合起米,積極為政府決策和市場發展提供信息服務。比如在為修誌搜集資料的同時,嚐試著作些公眾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及意見的抽樣統計,給政府決策以參考,為企業投資項目,開發產品作些可行性預測,等等。待條件成熟,即可開辦調查事務所或調查公司,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規範質量更高的信息服務。
根據需要,將一些有特色的資料分專題編印成冊,使其發揮良好的近期社會效益。
在積極開發利用現有地情資料的同時,加強地情資料的積累,盡可能地提高資料的占有量,加強資料工作現代化建設和管理,使地情資料開發、積累、管理並舉,逐步把修誌機構建設成為當地的地情資料信息中心。
地情研究,不僅關係到誌書質量,對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重大意義。修誌機構通過編纂本屆誌書,培養了一批通曉地情的人才,積累了不少地情研究經驗,掌握了大量各種地情資料,這些是我們發展地情研究的基礎。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對修誌有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我們編修高質量的有深遠曆史意義的誌書,也要求我們提供有現實意義的地情研究成果。地情研究可以是專題的,也可以是綜合的,有些大的、涉及麵寬的課題,可以與有關部門合作。曆史責任感要求我們把地情研究重任擔當起來,努力把修誌機構建設成當地地情研究中心。
本屆修誌是在理論、人才、資料都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展開的,采取了“黨委領導、政府主修、戰線督促、部門(單位)撰稿”的修誌體製。事實證明,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眾手成書”的人海戰術修誌是正確的,否則,本屆修誌不會取得現在這樣大的成果。但是,這種“粗放”的人海戰術的弊端也是明顯的,首先是人力投入過多造成較大的財力物力耗費,其次是戰線長,給編寫組織工作帶來困難,造成編寫進度快慢不一,使編纂周期拖得過長;再次是人員來自不同崗位,對修誌業務熟悉程度深淺不一,加之大多為兼職修誌,往往應付差事,對其編寫質量,難作進一步要求,等等。有鑒於此,本屆誌書編纂出版任務完成以後,應建立一種新的修誌體製,以適應方誌事業的發展。
新的修誌體製應當是:“黨委領導,政府主修,專業機構編纂”。提出這個設想,基於以下幾點:一、修誌是一門學科,專業性很強,需要業務素質高的專業人員完成;二、十幾午的修誌實踐,各地都培養造就了一批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兼優的修誌專業人才,這批人才是方誌事業發展的中堅和骨幹,三、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分工將非常明確,再要求別人中斷自己的專業兼職修誌,實在是強人所難。岡此,下一屆誌書的編纂任務隻能依靠修誌機構自身的專業力量來完成。
實現修誌專業化的奮鬥目標,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如;工作職能如何由組織、指導轉變為編研;現有專業力量如何調整,以各盡所長,如何充實專業力量,如何使專業隊伍實行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專業職務結構的合理配置;如何完成新生專業力量的業務培訓和原有專業人員的業務知識再培訓,如何建立健全激勵機製,‘以增強業務活力,如何加強與外地相同或相近業務部門的聯係,以促進交流與合作,如何引進現代化手段,提高業務工作效率,等等。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我們堅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團結奮進,我們的目標就一定會實現。
摘自《廣西地方誌》期刊1996年第1期